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the ‘重温旧梦 Good old days’ Category

Peak hour commuters cram onto the platforms at Flinders Street station. (photo by theage.com.au)

Peak hour commuters cram onto the platforms at Flinders Street station. (photo by theage.com.au)

When I was reading theage.com.au yesterday, I was shocked to see the photo above.

When did Melbourne, my favourate city have become so crowded? It is definitely not safe for public transport like this. This sort of image only reminds me of Hong Kong or Tokyo, not Melbourne.

Almost three years ago, when Ed first arrived in Melbourne, he said :’Melbourne is too slow, it is like 20 years behind Toronto’. At that time, we were walking on the quiet, green and tranquil Drummond St in Carlton North, a neighbourhood I had lived for more than 5 years and still loving it.

Obviously, Melbourne has changed since. During my recent visit back to Melbourne a few months ago, I recalled there were many incidences I was told to have to wait for at least 30 minutes for my favourite hot chocolate at Koko Black. Is Koko Black too popular? Or economic too booming? Or simply just too many people now?

(更多…)

Read Full Post »

整理照片时,看到以上的照片。是我在Nuit Blanche见到了一个超巨型的万花筒时拍下的。

记得小时候,很喜欢万花筒。它小小的。我一手拿着,一手在另一端转呀转的,单只眼睛看呀看的。总是很好奇,它是怎样变出那么多花样。

我想,那个巨型万花筒有高约一公尺,宽约一公尺,长约两,三公尺。长大了,虽知道它基本的原理,可还是难掩孩童的惊喜。还以为我大乡里,还好很多人也是如此。我好不容易挤到了最前面,站在那赖死不走了十分钟。。身后面的人可能恨透了我。 我看得眼花撩乱,好像进了个千变万花的世界。

我拍呀拍的,定要拍下那一纵而过美丽的霎那….

please click here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Read Full Post »

(Dear English readers, please scroll down for the ‘click’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上个星期,心血来潮换了部落的模版设计,Ed也建议我把首页的照片换去宏伟的布达拉宫。这让我想起三年前的西藏之旅。

当时,我和Ed在中国背包旅行。西藏原不在我们的计划内。机缘巧合下,我在中甸(一个靠近西藏边境的小镇)看到一张旅行社的海报。这旅行社专门帮忙自助旅客办入西藏手续。

西藏是我憧憬的地方,可是一直知道中国政府不鼓励旅客入西藏自助旅行,要去一定要参加旅行团。好奇心驱使下,我跟旅行社负责人谈了谈,发问了许多问题。原来,他帮我们办的入境签证是“假装”为拉萨市(西藏首都)旅行团, 这个“团”的“责任”只是从中甸机场至拉萨市。抵拉萨市后我们就可自己旅行了。代办的入境签证只限于拉萨市,如要离拉萨市到郊外,要另外签证。

我和Ed的假期只乘几天,没时间到郊外。所以,这种签证刚好适合我们。 虽不如我梦想中的“一个月把西藏游遍”的计划,可机会难得,看一看驰名的拉萨也好。价钱比我们预测的便宜,唯一 的问题是我们飞离拉萨的机票要到了拉萨才拿到。 虽担心被骗, 看他蛮可靠的,就决定信一信他。

“团”内除了我俩和其他看来像是自助旅行的人 ,还有几个泰国佛教僧侶。代办人不但为我们定机票,还接送我们到中甸机场和弄妥一切机场手续,难得不必操心。

中甸的机场只有一座小小但现代化的建筑物。因中甸的地理属高原地区,海拨高度约为3400公尺。 机场的座落于盆地。所以,飞机跑道旁即是一座座的山,非常壮观(如上图)。

在机上,我们认识到几位在西藏教英文的加拿大人。有一两个竟在西藏住了六,七年。我还以为西藏机场也有中甸机场的特色,可却令我失望兼惊讶于它的现代化。 还有机舱和机场衔接的通道,不用乘客走到柏油跑道上去登落机。

抵达西藏机场时,有旅行小巴来机场接我们这“团”人。一路有少见的高山平原风景,旅行巴士内有导游一路为我们讲解。当巴士过中国政府的海关时,有这个导游接洽。一切有如团体旅行。从西藏机场至拉萨市约需一个多小时车程。一路上,有中国军队驻守。偶见小镇,这些小镇就像我们在中国境内见到的。镇上店铺的门牌都用大大的中文字,藏文字只是小小的,不起眼的。除了那高原风景,有时我真不敢肯定我是不是到了西藏。

在巴士上,我已微微有一点点头疼和晕昏 。我知道这是高山症症状,不是晕车。那时不明为何中甸和拉萨(海拔约3650公尺)海拔只差约25公尺,我在中甸没高山症。怎知,一抵西藏竟马上感到。今天在网上才读到,是因为中甸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好,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氧气,所以与拉萨相比,游人的高原反应并不强烈。

抵达拉萨时,巴士把旅客送到各自指定的旅馆。我们的“团体旅行”即算结束。我和Ed即开始我们的拉萨自助游记…..(下回待续)

please click here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Read Full Post »

Bloor Cinema

昨天, 天气好得不得了 – 21度,晴。

Ed放工后,我们出去逛和在Bloor Cinema(如上图)看The Queen。

这间戏院约有一百年历史,已蛮残旧了, 政府也没特别修补。

放映的都是较过时的或独立电影。

票价很便宜,只收会员加币4元。

它让我想起小时候与家人看电影的日子。

那时,一 张戏票才5元马币左右。

爸爸爱看电影,约每一,两个星期看一 部。

马来西亚旧戏院的座位是延一级一级的阶梯建的。

每一行座位比前一行高一级阶梯,所以不会被挡住视线。

通常, 大人不会买戏票给小孩,我爸爸在内。

我们小孩没戏票,如爸妈旁的座位是空的话,那是我们幸运的日子。

否则,得坐在走道的阶梯上看戏。

我爸爸只买走道旁的座位,所以我可以坐在他座位旁的阶梯。

有时,我爸旁的阶梯被其他小孩“霸”了,我还是会被逼坐得离爸爸老远的。

在那时,吉隆坡的小孩们都是这样看电影的。

小孩多时,会把院内的阶梯都坐满,大人们要进出也不容易。好不热闹!

现在的电影院不会允许小孩坐阶梯。小孩也要买票才可进场。

而且,现在的小孩, 多是玩电脑的,不然家中也有大型电视。

此情此景已不复在了。也已听不到阶梯上小孩的嘻笑声。

Bloor Cinema 这旧戏院内没有阶梯。

我不禁想问:多伦多以前的小孩又是怎样看电影的呢?

上图是吉隆坡其中一个旧戏院。我想是我家常去的其中一家。现在,已被铲平,成了停车场。

please click here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Read Full Post »

(Dear English readers, pleas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小时梦想出国上大学, 幻想体验外国的生活,期望结交不同国籍的朋友,享受那春夏秋冬的转变。所以,我去了澳洲。哪知,这一去,去了十二个年头。

在后来的几年,思念马来西亚祖国的老家,同时不舍澳洲的新家。一颗心挂着两个家。是留,是离,总是没有答案。

x x x x x x x x

有一位朋友因97问题移民来澳。那时,他才十岁左右。住了整二十年,他又举家回流香港。临走前,他老板问他:“Are you going home or leaving home ?” 他答不上来。 因为这个小故事,我才发现身边朋友都有相同的挣扎。于是,我和几个朋友凑在一起搞了一部短片。片名为“Going home or leaving home – 回家.离家”

短片是讲述五位朋友小时候,在没有得选择的情况下移民到澳洲。住了十多年,成年后,开始为哪才算是真正的家烦恼。

有些虽然决定回祖国,可又已习惯了澳洲的生活。留在澳洲的,却常挂念着祖国。有些可能也无所谓。他们都在寻找那一个家。这部短片是探讨其中的过程。

在2004年尾,我们以《Going home or leaving home 回家.离家》这部短片,报名参加第十届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 2005三月中,我们得知被列入评审团推荐,在香港艺术中心放映几天。

短片制成后,各自过各自的生活。

两三年后,一个机缘下,我遇到了Ed,跟着他跑去加拿大。突然发觉,我又多了一个家。这时,突然想起这部短片。 再看一看其他的一些朋友,发现很多片中片外的已分散世界各国。

世界变小了。家的定义不同了。为了各种因素,人们从一国搬至另一国。〈离家.回家〉这个课题似乎是许多人的心历路程。

心血来潮下,我想把这部短片中的故事重述, 也看看他们现在在哪。

如你也有相同的经历,欢迎你的留言和与我分享你的路程。

please click here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Read Full Post »